在前幾年,當身邊的人紛紛忙著出國留學、攻讀碩士或博士時,我卻選擇停下腳步,先確認自己的狀態。不是不想走那條路,而是我知道,每一個選擇都牽動著現實的代價。要去念 MBA 嗎?還是選擇更資深導向的 EMBA?還是直接讀博士?需要出國嗎?還是在線上學習就好?這些問題不只是學術上的選擇,更是生活、財務與價值觀的交叉點。
我開始盤算:我的存款夠嗎?台灣的工資,尤其是對女性而言,真的低得令人沮喪。當我試著計算出國攻讀碩士或博士班所需的費用時,竟然發現,若真的要去,且讀博士班,可能得賣掉一棟台北市蛋黃區的房子才能勉強支撐。這樣的現實,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:是不是只能選擇留在台灣,或是透過線上課程來完成學習的夢想?
在猶豫與掙扎的過程中,我開始接觸一些 MBA 畢業生所寫的書。他們分享的不只是課程內容,更是整個思考模式的轉變—如何看待問題、如何做決策、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。這些文字像是一扇窗,讓我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:即使不在正式的學術體系中,我也可以開始學習、開始思考。
於是,我買了不少書,也報名參加了一些線上的討論課程。在這些課堂中,我和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觀點,討論案例,挑戰彼此的思維。雖然不屬於傳統的學位體系,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卻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深度。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,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理解。
這段時間的探索,讓我明白:學習不一定要在象牙塔裡,也不一定要有昂貴的代價。真正重要的是,我是否願意面對自己的現實,並在有限的條件下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這不只是對知識的追求,更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定義。